【历史见证:一位抗战老兵的未竟心愿】
2022年8月8日上午10时,济南章丘区白云湖畔的晨雾还未散尽,97岁的王在祯老人在简陋的砖瓦房里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曾是济南最后一位健在的赴日劳工幸存者。他布满皱纹的手中,始终紧握着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1944年那个血腥的春天,19岁的抗日队员王在祯在北辛寨突围战中不幸被俘,与数百名乡亲一起被日军押上开往地狱的列车。
记者支倩倩在老人离世两天后探访了这座承载着历史伤痕的农家小院。推开斑驳的木门,20平米的房间里,唯一显眼的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84岁的范明花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抚相框,照片里穿着旧式中山装的王在祯目光坚毅。\"这是前年志愿者来给照的...\"老人哽咽着,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颤抖的银发上。墙角堆着的搪瓷缸和磨破的解放鞋,无声诉说着主人清贫却坚韧的一生。
展开剩余60%1944年4月到1945年8月,这400多个日夜成为王在祯永远的梦魇。被押解至九州岛日铁鹿町煤矿后,他和同伴们每天在漆黑的矿井里劳作16小时。采访中,范明花翻出一块发黑的窝窝头:\"老头子说,那时候连这都吃不上,工友们为块橘子皮能打起来...\"最残酷的是抬尸队的工作,年轻的王在祯不得不将冻僵的同胞遗体堆成小山。这段经历让他患上了终身的胃病和失眠,却在战后化作他投身革命的动力。
1961年返乡后,这个\"勺巴\"(当地方言,意为老实人\")将全部积蓄900元捐给村集体,带领乡亲们修建了章丘第一座灌溉水渠。女儿王庆梅记得父亲深夜伏案备课的身影:\"他总说'没文化才挨打',当民办教师那11年,硬是教出三个大学生。\"即便晚年贫病交加,老人也坚持每月拄拐杖去村支部交党费,墙上\"光荣之家\"的牌匾被他擦得锃亮。
8月9日的葬礼上,王在祯的棺木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前来吊唁的山东被掳劳工联谊会副会长韩建平告诉记者,2017年他们曾为部分幸存者争取到赔偿,但老人最在意的始终是那句道歉。韩建平展示着即将出版的《济南被掳劳工资料汇编》,其中王在祯的证词足足占了八页。泛黄的档案里,1945年归国船票的复印件清晰可见,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政府近年来的多封拒赔回函。
\"父亲最后几天总念叨'8月15日快到了吧'...\"王庆梅红着眼眶整理遗物,在褪色的军功章下面,发现了一张写满日文单词的纸条。这位只读过两年私塾的老人,用歪扭的字迹反复练习着\"謝罪\"\"賠償\"等词汇。如今,子女们决定将老人的故事写成回忆录,而韩建平仍在为最后34名已故劳工的赔偿案奔波。在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碎片,终将汇聚成永不熄灭的警示之火。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上配资网站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