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70后,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代青春少年”。他们小时候吃过苦,长大后赶上了社会转型的大潮,很多人没能跟上节奏,留在了老家农村,一晃就是大半生。
如今,年过五十,他们站在人生的“后半程”,也站在时代洪流的“边缘”。
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70后,到了这个年纪,命运开始出现分水岭,走向几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一种命运:守着几亩地,活成了“老黄牛”这类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靠种地为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
他们每天清晨天不亮就下地,黄昏时才收工,年复一年,种粮、收割、拉货、卖菜,像时钟一样精准,却也像时钟一样原地打转。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农闲时节去建筑工地、桥梁工地打工,三五百一天,辛苦、累就不用说了。
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不下几个钱,生病怕花钱,老了靠子女贴补。
他们没见过世界的宽广,也不懂什么叫“信息差”,一辈子就像种在泥土里的庄稼,春来发芽,秋来收割,循环往复。
活着,但也只是“活着”。
第二种命运:被儿女困住的“老保姆”很多农村的70后,尤其是女性,50岁刚过,就开始进入城市照顾孙辈。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白天送孩子上学、放学,做饭洗衣,晚上还得哄睡觉,家务一肩挑,出门逛逛的时间都没有。
原本以为“熬过苦日子,终于能歇口气”,结果等来的不是晚年清闲,而是“无限加班”。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更现实的是:他们没有工资,也没有地位,说得多了儿女还嫌烦,说得少了又觉得自己是外人。
这类人晚景如何,基本取决于儿女的良心。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三种命运:进城打拼失败,返乡“空壳”养老还有一类人,年轻时曾出去闯荡,做工地、搞批发、开小店,拼过、也熬过,但最终没熬出头。
中年返乡,手里没攒下什么积蓄,身体也落下一身毛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回到农村,却早已和农民生活、劳动脱节,地不会种,新事物跟不上,只能靠微薄的养老金或儿女供养,或者干脆把土地承包出去,那点承包费勉强维持日常开销。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他们在人前还有点“体面”,背地里却活得很无奈。
这类人,命运最尴尬——前半生像风筝,挣脱了土地;后半生却发现,线早就断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四种命运:赶上风口的“农村富人”也有一小部分农村70后,搭上了政策红利和改革红利,开了家庭农场、养殖场、承包了土地,成了“本地有钱人”。
他们会用手机看行情、用抖音卖农货,接触新技术,也愿意学习。
有的人出租厂房、房屋,甚至靠农家乐年入百万,成为村里最“风光”的一类人。
但这一类人,比例极少、资源稀缺、竞争残酷,很多时候,是运气和眼光共同造就的。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五种命运:与时代脱节,活成“沉默的一代”还有一部分农村70后,既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孩子可依靠,甚至一辈子未婚或是中年丧偶、离异。
他们像遗落在角落里的钟表,时间不再流动,生活不再有色彩。
他们也曾热血过,但如今却沉默了。他们不懂电脑、手机也只是看看小视频,也不再关心社会变迁,只守着一方田地、一间老屋,和一条土狗,日复一日。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看不见”的人群,也可能是最孤独的一个群体。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结语:每一个命运背后,都是时代和选择的共同作用农村70后过了五十岁,是一代人的沉默缩影。
有人困在地里,有人困在家务里,有人困在失败里,也有人靠“敏锐”和“果断”冲出命运的牢笼。
这一代人,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交锋的裂缝里,肩上压着父母的养老、子女的未来,还有自己尚未稳妥的余生。
命运看似分岔,其实早早埋下了伏笔。
谁提前觉醒,谁就先转弯。
如果你也是这代人,或者身边有这样的亲人,不妨点个赞,转发出去,愿我们都能在“看似普通”的人生里,活出一点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网上配资网站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