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由牛津大学诺菲尔德临床神经科学系的颜世钧博士与蒋成博士(现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作为共同一作,于2023年12月在神经科学领域顶级刊物《JAMA Neurology》上重磅发表的题为“Neuronally 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 α-Synuclein as a Serum Biomarker for Individuals at Risk of Developing Parkinson Disease”的研究论文。
研究背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在确诊前有一段很长的前驱期。尚未确诊的前驱期患者可能出现一些非运动症状,如孤立性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iRBD)等。iRBD是α-突触核蛋白病的最强预测因子,超过80%的iRBD参与者在12年内转化为PD、路易体痴呆( DLB)等。既往研究显示,α-突触核蛋白的积累是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利用α-突触核蛋白来识别帕金森病前驱期患者,也成了科研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展开剩余66%由于帕金森病的症状与α-突触核蛋白病理的演变密切相关,在高危人群中准确检测神经来源的α-突触核蛋白,最好是来自易于获取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可以帮助识别那些可能转化为PD的人。此研究的前期工作证实神经元源性的细胞外囊泡占所有血液中细胞外囊泡的不到10%,因此,排除背景干扰物、优化纯化和检测方法,对于检测血液中α-突触核蛋白至关重要,本研究开发的新型抗体检测方法,涉及从血液中分离出源自神经细胞的细胞外囊泡,然后测量其中的α-Synuclein含量,从而检测个体中帕金森病的早期病理变化。
研究内容
(1)利用开发的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不同队列中iRBD患者血清L1CAM细胞外囊泡(L1EV) 中α-突触核蛋白水平,并进行风险分级判定。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RBD患者血清L1EV α-突触核蛋白水平明显更高。通过 α-突触核蛋白阈值,可区分前驱期PD概率大于80%与风险小于5%的参与者。
(2)评估L1EV α-突触核蛋白水平与iRBD患者前驱标志物、多巴胺能神经变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L1EV α-突触核蛋白在高危人群中具有特殊前驱症状标志物的参与者中增加,并可能先于多巴胺能神经退行性变。
(3)分析血清 L1EV α-突触核蛋白水平与脑脊液病理学和表型转换的关系。结果显示L1EV α-突触核蛋白水平与表型转化时间之间存在微弱的部分相关性。
研究结论
这项研究证明了血清L1CAM细胞外囊泡 α-突触核蛋白在识别患有神经元 α-突触核蛋白病风险的参与者方面的价值,并提供了测量方法,支持在致病级联的早期阶段可在血液中检测到α-突触核蛋白平衡的根本性转变。此研究的重大突破在于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血液检测方法,能够在帕金森病典型症状发生之前(提前 5 - 10 年)捕捉到导致该疾病的病理学变化。这一创新有望赋能临床医生前置帕金森病高危个体的筛查流程,并及时引入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精准疗法。
文章信息
Yan S, Jiang C, Janzen A, et al. Neuronally 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 α-Synuclein as a Serum Biomarker for Individuals at Risk of Developing Parkinson Disease. JAMA Neurol. 2024;81(1):59–68. doi:10.1001/jamaneurol.2023.4398
发布于:湖北省配资网上配资网站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